果殼活性炭廠家將原料加熱到殼體、煤、木材等隔絕空氣的條件下,經過一系列化學、物理等特殊處理,形成炭表面無數細小的間隙,不要輕視這些微孔的作用,是活炭的重要特征。
果殼炭吸附是指果殼炭在固體表面吸附水中的這種或多種物質,以凈化水質。吸附容量與果殼炭的孔隙大小及結構密切相關。隨著微粒的減小,孔隙的擴散速度,果殼炭的吸附性能提高。
果殼炭主要的處理方法有:
1.ZnCl2在過程中使木質纖維原料發生脫氫反應并進一步芳構化,從而形成初步孔結構,在炭化時形成炭沉積的骨架,當其被洗去之后,炭的表面便暴露出來,構成了具有吸附力的果殼炭內表面。由于其孔徑分布相對集中、吸附力強等特點,一直受到國內外市場的青睞,需求量逐年增加。
KOH活法是20世紀七十年代盛行的這種高比表面果殼炭生產制造活工藝,它將原料炭與KOH、NaOH等高質量炭混合,在500℃以下脫水,在800℃左右燒制數小時。反應機制是活過程中消耗的炭主要產生炭酸鉀。同時,在800℃左右,原金屬鉀(沸點762℃)沉淀,金屬鉀蒸汽不斷進入炭原子組成的層間激,產物比表面大。
以上是果殼活性炭廠家采用的幾種處理果殼炭的方法。果殼炭易于取材,加工方法不同,效果也不同。選擇時,應根據需要進行選擇。